<b id="xyitd"><source id="xyitd"></source></b>
  • <object id="xyitd"><p id="xyitd"><table id="xyitd"></table></p></object>

    <mark id="xyitd"></mark>

  • <object id="xyitd"></object>

    實體店是否還有未來?觀點

    全球時尚品牌網 / 鬼手 / 2015-07-14 20:04:46
      這兩年,實體店真是“壓力山大”:北京,百盛百貨、華堂商場連續關店;上海,淮海路瑞興、美美、先施、OPA商場等百貨店先后撤離;廣州,好又多東 山口店、新供銷百合等連鎖超市停業;長沙,世紀華聯柏麗晶購物廣場、沃爾瑪分店關張;成都,NOVO百貨天府廣場店、人人樂連鎖超市幾家門店接連退出;沈 陽,伊勢丹、尚泰、雅仕等百貨巨頭紛紛折戟……

      盛夏,國內商業實體店卻透著一股寒意。

      商務部數據顯示,2014年全國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速僅為6.3%,同比回落2.6個百分點,其中專業店、超市和百貨店增速同比分別回落 1.7、2.8和6.2個百分點;雖然購物中心以7.7%的增速略勝一籌,但同比也放緩了4.5個百分點。今年上半年,這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同 比增長4.6%,較上年同期再度放緩1.7個百分點。

      實體店怎么了?實體店還能撐下去嗎?

      困境

      從“盆滿缽盈”到“勉強吃飽”

      是局部現象還是普遍趨勢?

      7月,北京王府井大街熱浪蒸騰,街兩側的商場卻冷氣撲面。這不是空調之冷,而是人氣之冷:無論王府井百貨大樓還是新東安市場、好友百貨,店內顧客三三兩兩,顯得漫不經心;一些售貨員或扎堆聊天,或獨自玩手機……

      “這種情況不是一天兩天了!”王府井百貨大樓一名資深女售貨員告訴記者,大商場生意不景氣,導購難做。“以前,我們只要按時營業,保準盆滿缽滿。近兩年,顧客越來越少,就算挖空心思搞促銷,最后也是勉強吃飽。”

      從北京的西單、國貿到上海的南京路、淮海路,從一線城市到二、三線城市,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內陸,實體店的銷售都在走下坡路。

      在廣州,北京路曾是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,如今百貨商場乏人問津,很多國際大名牌不見了蹤影,二線品牌競相打折甩貨。

      在杭州,銀泰百貨坐落于有名的武林廣場,從一層逛到頂層,過于“安靜”的購物環境讓記者很不適應。

      在長沙,五一廣場四周的平和堂、王府井、春天百貨、新世紀廣場等大型商城,同樣顯得冷冷清清。

     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數據顯示,2014年101家會員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、利潤總額降幅均逾15%,年末資產總額、經營面積、從業人員等指標也在下滑,經營面積同比減少6.6%。

     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,2000年前后,中國零售企業的門店數年均翻倍。然而,自2010年起,實體店拐點初現,零售業進入“銷售下降、利潤下滑” 的區間。2010—2014年,連鎖百強銷售增幅持續回落,年銷售增速分別為21%、12%、10.8%、9.9%和5.1%。

      看百貨店,日??土髁棵黠@降低,節假日也難見熙攘景象。顧客看的多買的不多,拎袋族越來越少。

      看專營店,遍布街巷的服裝店、電器店,時常門可羅雀。波司登一年來在全國關掉5100多家品牌店。

      看大賣場,曾經滿滿當當的停車場,除了周末,停放的車輛已漸稀疏;以往收銀臺前動輒幾十人排隊,而今閑置的手推購物車堆成一片……

      據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介紹,去年以來,38家大型連鎖百貨明確將關店。關店數量最多的百貨品牌為百盛、馬莎,各為5家;其次為伊藤洋華堂,關店4家。北京、杭州、青島、天津等城市關店現象嚴重。

      調查發現,2014年,全國主要零售企業(包括百貨、超市)共計關閉201家門店,比上年增長474.29%,創歷年之最。其中百貨類、超市類門店各關23家和178家。昔日“一鋪難求”的商業街,出現招租難。

      2014年,中國連鎖經營百強中,23家企業關店數超過新開店數。百強企業正式用工人數比2013年下降0.3%,減少用工的企業數已超過增加用工的企業數。

      “寒流”不僅侵襲著中國實體商業,國外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不能幸免。

      今年初,美國連鎖巨頭彭尼公司宣布,年內將關閉39家店,并同步減少員工數量。英國樂購表示,今年將關閉43家無法盈利的門店。德國最大的百貨連鎖集團考夫霍夫接連關掉分店。日本百貨業近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-1.5%……

      “多數實體零售企業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。”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認為,就發展現狀看,從營業收入到利潤比例,實體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,“黃金時代”一去不返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,很多實體店將更加步履維艱。

      挑戰

      從“別無他選”到“渠道多元”

      是電商沖擊還是自身頑疾?

      “網購這么方便,誰還大老遠跑來商場買東西?”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貨,一名導購員盯著手機里的淘寶網對記者說。

      她自稱,這兩年她也迷上了網購。不少到店的顧客只是為了試試衣服尺碼,試完又回家在網上下單。“實體店成了‘試衣間’,生意能好嗎?!”

      實體店經營困難,許多人認為是電子商務的競爭與分流,導致實體店客人減少、銷售下滑。

     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。

      比數據:目前零售線上線下似乎冰火兩重天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前5月全國網絡零售同比增長38.5%,高出全國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34個百分點。

      比人氣:靠“雙十一”“雙十二”這類網購狂歡節,天貓、京東等聚合了大量“粉絲”。有的電商一天的銷售額甚至超過某些實體店一年的進賬。年輕人逐漸習慣“輕點鼠標,輕松購物”的生活。

      但是,把實體店的困境都歸結于電商沖擊,并不全面。

      “電商是一個因素,但絕不是唯一因素。”商務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陽說。

      從宏觀看,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,居民消費增速也在趨緩。201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0.9%,比上年同期減緩0.6個百分點。今年前5月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繼續下滑至10.4%。消費增速下降,給實體店經營帶來壓力。

      從微觀看,技術進步、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、電子支付等新應用,引發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變化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不再時興,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,零售渠道更多元,一些實體店關閉、退出,不足為奇。

      對于關店潮的尷尬現狀,業界主要有幾種觀點:

      ——周期論

      “各行各業都有發展周期,實體商業也不例外。”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主任王曉東說。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前10年,是實體店最風光的時期,百貨 公司、連鎖超市爭相跑馬圈地。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火爆,一些配套商業搭順風車,也步入建設快車道。但由于不愁銷售,很多商場成了名副其實的“無所謂”商場: 建設前未經過合理規劃,在建時很少考慮購物體驗,建成后千店一面、高度雷同。

      在沈陽市中心,有華潤萬象城、夏宮城市廣場、華府天地、大悅城,還有恒隆、嘉里、百聯……總面積近千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,讓沈陽人均零售商業面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。然而,快速擴張和同質化,使沈陽不少大型商城都受困于客源不足。

      井噴式發展后,實體商業過渡到增速更平穩、競爭更殘酷的成熟期。“潮退才知誰裸泳”,一些內功差的商場相繼出局。“洋百貨”的在華窘境,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問題。“全行業在為當初的瘋狂埋單。”

      ——需求論

      “腰包鼓了,眼光高了。實體店的變化,說到底是一場消費需求主導的變革。”裴亮說,以前,實體店在消費過程中處于優勢甚至壟斷地位,即便購物環境和體 驗不理想,消費者也沒的選。隨著消費升級,對實體店的需求不僅是貨品齊全,還要環境舒適;不僅是質量放心,還要售中、售后服務貼心;不僅是購買商品,還要 看電影、嘗美食、玩親子游戲……而且,不同群體的關注點出現分化。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需求,實體店不得不做出調整迎合,其中一部分企業仍“找不著北”。

      今年“五一”前后,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貨迎來97周年紀念日,商場精心策劃了“買197送197”活動,可顧客并不買賬。某高校教師周紅告訴記者:“促 銷沒什么新花樣。你看,一件普通的長袖衫,竟然標價1499元,打完折還比網店貴幾百,挑選余地也不大,總是那幾個牌子,我和朋友逛了一圈,很失望。”

      ——成本論

      “過去,零售企業增加的經營成本,可以通過提價,一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?,F在,商品價格更透明,要轉嫁這部分成本難上加難。”北京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陶冶說,“提價受阻,一些管理滯后的實體店只好閉店止損,進行升級改造,以求優化流程。”

      租金和人工費增加是零售企業成本上漲的大頭,一線城市商場員工的工資成本翻了幾番。對凈利潤率平均水平在2%—3%的零售業,這是一個繞不開的挑戰。

      ——模式論

      “實體店日子難過,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問題。”陶冶說,曾幾何時,大賣場掛出打折海報就能坐等顧客進門,現在要利用二維碼等互聯網手段主動出擊;以前 百貨店可以引廠進店搞聯營,現在要主打定制化、特色化。從賣商品到賣服務、賣體驗,從固守“三尺柜臺”到全渠道營銷,商家的經營模式日趨開放、求新,那些 反應慢、適應晚、手段舊的企業,一不留神就會栽跟頭。

      可見,一些實體店或關或轉,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,是消費需求嬗變的直接體現,也是商業模式升級的內在要求。既有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,也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。

      機遇

      從“單腳站立”到“雙腿走路”

      是難免淘汰還是逆勢而上?

      “實體店業績下滑是大勢所趨”“實體店在劫難逃”“實體店將淪為網店的試衣間”……冷風颼颼的實體店,被諸多“看空”論調持續環繞。

      “不是消亡期,而是調整期、轉型期。”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,經過一輪調整,淘汰的多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,留下來的會釋放更強的生命力。

      ——從消費需求看,實體店市場潛力仍可觀

      “逛街是一種生活方式、精神消費,不是落伍的休閑。”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說,有的消費者喜歡“宅”在家上網購物,但有的消費者更喜 歡到商場邊逛邊買,后者能滿足集購物、娛樂、休閑、飲食、出游于一體的社會性需求,以及消費者面對面選購、擁有和使用商品的即時性需求。

      “網上消費和實體店消費,感覺完全不同。”北京大悅城策劃部主管李英偉說,網絡是平面化的二維空間,實體店是現實生活中的3D世界。一些商品在網上未 必受到關注,一旦擺在實體店里,卻能一下子產生“吸睛”效應。“在實體店,顧客有一個真切接觸商品的空間,這本身就是實體店的價值。特別對于女性群體,逛 街的樂趣妙不可言。”

      “我們店每款衣服和鞋子都只有一個號,幾周就上一次新貨,撞衫率很小,引來很多追求個性化的回頭客。”北京崇文門新世界商場某女裝店店員張菁菁說。正 在這兒逛的某雜志社編輯白茜告訴記者:“我今年35歲了,一些所謂的線上‘爆款’并不適合我。穿衣講品位、有特點,會給職場形象加分。”

      ——從全行業發展看,實體店有望觸底回升

      “優勝劣汰是市場法則,有進有退是經營常態。”萬達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志彬說,以綜合性購物中心為例,全國看確實存在總體過剩,但滿足個 性化潮流、被消費者點贊的購物中心,遠未達到需求。經歷陣痛的實體商業,將以更穩健的方式前行。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表示:“大賣場在中國還是有新機會 的,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在走高。”

      實際上,即便是一些風頭正勁的電商,走過一定發展階段后,也開始注重實體店的作用。在北京的王府井、前門大街,聚美優品實體店客流不斷。“布局線下實體店,把消費者吸引到店內,給他們帶來獨特體驗。通過與消費者的互動,培養品牌忠誠度。”聚美優品總裁陳歐說。

      ——從技術層面看,實體店能夠逆勢而上

      “我們可以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。”北京首商集團董事長傅躍紅說,在營銷端,引入互聯網概念,同步使用官網、微信、微博、客戶端、電子互動屏等渠道,將 優惠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消費者;在銷售端,探索開設網店,比如,首商旗下燕莎商城的微店,不同季節有不同主題活動,“線上推出、線下取貨”,顧客較滿意。

     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,寒流之中有亮點,不少店鋪經營良好,實體店分化趨勢明顯。

      從業態看,超市、便利店好于百貨。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透露:2014年,以經營超市為主的快消品百強企業銷售增長6.5%,門店增加5%,比百貨業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便利店銷售增長較快,全國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長7.8%。

      從企業看,朝陽大悅城近5年一直穩增,2014年銷售額躍上20億元臺階,比上年增長30%;同年,永輝超市的銷售額和利潤增速高于20%。沃爾瑪全 球總裁董明倫說,截至去年底,沃爾瑪在華連續8個季度實現大賣場品類中的市場份額增長。北京SKP(新光天地)連創佳績,去年以75億元銷售額位列全國重 點商場/購物中心第一名,坐穩“最賺錢百貨”的交椅;萬達百貨2014年新開店24家,累計99家,收入256億元,同比增長65.3%,成為零售業的明 星。

      “實體店銷售額目前占全國零售總額的90%,從業者占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約1/5,無論是促消費還是穩就業,實體店仍將擔當重要角色。”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說。

      惠民生,實體店不可或缺。實體店即到即買,方便直接。應急救災、保障供應、穩定市場,實體店責任在肩,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,實體店支撐著基本民生消費。黃海認為:“電商再怎么發展,實體店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都不可忽視。”

      新生

      從“千店一面”到“各展所長”

      是固守原位還是加快轉型?

      “實體店是否錯過了轉型最佳期?”有人提出疑慮。

      “創新和轉型,任何時候都是最佳期。”北京華聯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吉小安說,實體店只要緊貼市場需求創新,就能收到回報,要有這個信心。當然,越早創新和轉型的企業,越容易掌握先機。正如歐洲營銷之父夏代爾所言:“要么創新,要么蒸發。”

     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名譽董事長鄭萬河認為,背靠廣闊的消費市場,中國零售“蛋糕”足夠大,沒有哪家企業可以獨占市場。實體店必須堅持“內容為王”,蹚出一條新路。創新的方向,是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方向;轉型的手段,是利用好“互聯網+”和大數據。

      ——打好體驗牌

      走進北京通州區萬達廣場,只見商店里人潮涌動、餐館門口排大隊、院線座位爆滿。萬達下足“體驗”功夫:店鋪裝修“一店一色”,環境更養眼;200余家 品牌入駐,常逛常新,一站式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購物需求;配套兒童游樂園、3D電影院、特色餐廳,全方位提供吃喝玩樂各種項目。

      “生意好不好,體驗說了算。”鄭萬河說,消費的新常態,就是人們很少為買而買,大多帶有多重休閑目的。去哪兒逛,不單看物品種類多不多、價格夠不夠實 惠,像停車是否便利、看電影是否舒適、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,都會對消費者決定產生很大影響。“體驗的好壞取決于服務,國內的服務性消費供給有巨大開拓空 間。”

      ——打好融合牌

      “不是你死我活,而是取長補短。”王曉東說,線上和線下各有優勢。激烈的競爭會倒逼線上線下互相學習、深度融合、共生雙贏。

      “實體店與網店并不沖突,實體店不僅不會衰亡,還會借助‘互聯網+’重獲新生。”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說,以“全零售戰略”為目標,國美建立了線上線下 (O2O)通用的支撐服務平臺,經營持續向好。線上,通過全品類拓展、增強價格競爭性、挖掘應用大數據等,提升知名度和客戶黏性;線下,打造體驗式賣場, 在互動中提升消費者滿意度。今年,國美還要再開160家實體店。

      “互聯網是一個炙熱的火球,有人飛蛾撲火,有人浴火涅槃,永輝愿接受烈火的錘煉。我們已開通門店無線網,開發了自助購物收銀、商品追溯系統,以及支付 寶、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,同時試行微店和實體門店的結合。”永輝超市信息中心總監吳光旺說。“線上線下要差異化,各有側重,誰也取代不了誰。像萬達購物中 心強調趣味性、便利性,就有不錯的聚客效應。”王志彬說。

      看國外,一些轉型較早的實體店把握了主動權。美國零售電商10強中,有8家是搞了O2O的傳統企業。著名的梅西百貨建立網上銷售系統,把店鋪轉化為配 送中心,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門店,與電商巨鱷亞馬遜的物流網絡抗衡。黃海說:“融合不是簡單的‘互聯網+商業’,而應是‘商業+互聯網’,商業這個 ‘核’不該變也不會變。”

      ——打好模式牌

      “傳統百貨業是和品牌商聯營,通過扣點方式盈利,其實相當于經營鋪位,而非經營商品,利潤率低、話語權弱。”鄭萬河指出,在互聯網和行業內部的雙重競爭下,百貨業應加快調整模式,“不當二房東,做真正的零售商。”

      超市已走在前頭,北京京客隆、好鄰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、福州永輝培養了一批買手,自主采購,自營品牌。近日,南北兩大老牌零售企業上海百聯和北京王府 井百貨聯手,與國際專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利豐集團成立合資公司,從傳統百貨轉向自營模式,買斷運作,擴大自有與授權品牌的開發采購。

      ——打好定位牌

      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順恒廣場,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駐足:自制的面包、咖啡,專業合作社供應的海鮮、蔬菜,新西蘭的奶粉、曲奇……鮮美食品琳瑯滿 目。這家超市經營近萬種商品,其中80%為進口貨,每周空運、海運各類生鮮和雜貨, 是上海最具規模的專營進口食品的超市。

      “我們賣的不是單純的商品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。”上海城市超市總裁崔軼雄認為,傳統商業是“普商”,銷售對象是全體消費者;現在,同質化、大路貨不靈了,市場細分化,商業多元化,想“通吃”所有消費者的商業企業,會越走越窄、越走越難。

      定位精準才有出路。去年下半年以來,無印良品、優衣庫等專業店在中國加速擴張,其定位明確、價格合理,專門瞄準城市新生代,每開一家,總是人聲鼎沸、受到熱捧,目前正乘勢而上,新門店頻頻閃亮登場,其辦店經驗值得傳統百貨店借鑒。

      實體店轉型,要靠自身努力,也離不開良好的競爭環境。

      “不怕競爭,就怕不公平競爭。”北京超市發連鎖超市公司總裁李燕川說,“不了解互聯網時,心里打鼓。但等到熟悉了、會用了,線下企業反而歡迎競爭?,F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競爭,而是線上和線下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不公平競爭,不利于線下零售業的平穩轉型。”

      以進口香水和化妝品為例,稅務方面,線下運營進口關稅、消費稅、增值稅一個都不能少。線上運營卻有種種優惠,零售電商尚未同等征稅;監管方面,對線下 運營管得嚴,比如食藥監的衛生許可證、各地工商質檢部門的檢查抽樣等,而線上運營的監管就比較寬松。此外,實體店要給員工繳五險一金,許多網店卻沒這道硬 杠。李燕川認為,稅費、監管應更加到位,避免對線下企業越位、對線上企業缺位,依法營造公平透明的環境,讓線上線下平等競爭、健康發展。

      采訪中,多家實體店負責人表示,學好用好互聯網等新技術、實現經營方式跨越,需要時間,但不是邁不過的坎。一旦掌握了互聯網技術,線下企業將在消費體 驗、價格、售后等方面展現優勢,完全有能力與線上企業較量。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吳頻說,“互聯網+”對傳統商業是全面穿透,各種業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 點,關鍵在于會不會跨界、怎么跨界。

      吉小安說,電商趕上了好時候,但實體店不必妄自菲薄,“實體店不行了”是一個偽命題,傳統商業融入互聯網時代會形成新的生產力,促進整個三產的換代升級。

      鄭萬河認為,國內零售業將迎來上升的窗口期, “就像當年中國入世,大家擔心外資超市進入是‘狼來了’,但回頭看,外資超市讓競爭更充分,帶動國內零售業上了一個大臺階。今天,電商來了,這絕不是實體商業的末日,而是實體商業又一個更高的新起點。”

      裴亮說,實體店正面臨大洗牌,可能呈現購物中心引領行業、便利店沿社區分布、專業店和精品店風生水起、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。“我相信,實體 店不僅有未來,而且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未來。無論哪種業態,那些主動轉型、敢于創新、實力較強的企業,一定能成功突圍,贏得未來。”

    閱讀延展


    ?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视频-敏感少妇私密推油做全套-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2

    <b id="xyitd"><source id="xyitd"></source></b>
  • <object id="xyitd"><p id="xyitd"><table id="xyitd"></table></p></object>

    <mark id="xyitd"></mark>

  • <object id="xyitd"></object>